童伴计划:照进“留守之困”的一缕晨光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21日电(记者 朱梦琪)“亲爱的童伴妈妈,从我开始和你相处,我就感觉你很好!希望你不会像我妈妈一样抛弃我,我相信你。”来自四川叙永县的童伴妈妈含泪读完这封信,毫不迟疑地写下了回信:“孩子,我一定不会抛弃你的!”
写信的孩子名叫小蕊,今年12岁。小蕊的妈妈在她两岁时离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妈妈”对于小蕊来说,是个空洞又悲伤的字眼。而童伴妈妈的到来,却让她感受到久违的母爱。
11月17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儿童发展与保护研讨会暨中国扶贫基金会童伴计划项目贵州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 摄
小蕊拥有能够依恋的童伴妈妈,得益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中国公益研究院、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发起的留守儿童关爱项目——“童伴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在四川7市10个县100个村,每村聘请一位童伴妈妈,守护困境儿童的福利、安全和健康。
11月17日,童伴计划项目贵州启动仪式在京举行。这意味着,未来将有贵州4市10县100个村的7万余名儿童将从“童伴计划”中受益。
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就是监护人缺位
2015年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的4名留守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四兄妹中最大的孩子张启刚留下一份遗书:“我该走了。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一起留守儿童的悲剧刺痛了整个社会的神经,在震惊的同时,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下定决心,为这些挣扎在社会边缘的孩子做些事情。
2015年10月,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中国公益研究院、共青团四川省委、爱心企业和公益机构正式启动留守儿童关爱项目——“童伴计划”。就在四川试点项目顺利进展一年后,童伴计划项目走进贵州。
“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童伴计划”通过这种基本模式,招募并以童伴妈妈为载体,在村级建立留守儿童监护网络,保障留守儿童权益,并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网络。
“童伴计划”通过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基本模式,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网络。中国扶贫基金会供图
“一个人”,即每个项目村聘请一名全职的童伴妈妈作为监护人,将所在村全部儿童的福利、安全、健康纳入其服务范畴,其主要职责是及时发现问题,递送信息并协调资源给予解决;“一个家”,即与社区资源共享整合,建立同伴之家,通过日常开放以及定期组织主题活动,为全村儿童提供活动的家园;“一条纽带”,即每个项目区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形成有效的、直达儿童身边的服务网络,保障儿童福利政策的落实和儿童权利的保护。
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介绍,截至目前,四川童伴计划项目累计走访儿童4.7万人次,解决包括户口、低保、大病、辍学等在内的集中儿童福利问题7000余件;童伴之家开展关爱活动5700多次,参加儿童达9.9万人次,家长2.5万人次。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对童伴计划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全程跟踪调研和评估后发现,计划实施后,儿童的学习意愿、自信心、求助意识、社会交往能力等均有改善,其中,43.7%的留守儿童表示在遇到困难时愿意向童伴妈妈倾诉,有利于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
“事实上,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就是监护人的缺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华俊表示,童伴妈妈的出现,则恰好弥补了这一问题。
专业化是儿童福利服务的基本要素
今年3月底以来,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排查结果显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是902万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805万人,由亲戚朋友监护的30万人,有36万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对于36万“双留守”儿童而言,最基本的生存权正面临着严峻威胁。